2006/12/09

西川行 (上)

68。西南交通大學

交大峨嵋三線來,
深山闢地校園開;
唐山地震成平地,
躲過塌房滅頂災。


1960年代,中俄交惡時,中國政府為備戰而大力推動三線建設。唐山交大奉命內遷至峨嵋山區。筆者一家於1985年首度進川。苟清泉教授介紹,訪問峨嵋交大。看到校園建於群山之中,而削平不少山頭。工程之大,令人吃驚。可以想像,遷建期中,員工學生必然經過艱苦奮鬥。這不過是一所大學,還有許多軍工大廠,甚至建於山腹之中。整個計劃其實是將沿海軍工有關的大學、研究所及工廠分散,遷建於內地深山中。所牽涉的巨大移民人數和所需經費,更非外人所能估計。由於當年未按全國經濟發展計劃佈署,至開放後,立即因交通困難、消息閉塞、經費拮据、生活不便等許多因素而無法堅持。西南交通大學終於九十年代初,在成都市區新建了永久校址。筆者個人認為高級知識份子大量移居內地山區十數年,當然對國家造成損失。但長期來看,對於當地文化與經濟的發展,今後必定會產生正面影響。


69。初登峨嵋

普賢菩薩講經場,
福地仙山名遠揚;
千載白蛇修道處,
有緣金頂見佛光。


1985年,筆者一家四口訪問西南交大,由焦善慶教授接待,並陪同遊覽峨嵋山。先至報國寺參觀,再經伏虎寺到萬年寺,見青銅 鑄普賢騎象寶相。象背蓮座上端坐菩薩,象腳亦各踩四蓮座。午餐為寺中準備的山珍素席,別有風味。飯後遊覽白龍洞,相傳為白蛇修真得道之處。清音閣,雙龍溪 風景優美。峨嵋山海拔3137公尺,因金頂火災焚燬,山上住宿設施甚差,時間又不允許,只得當日下山。雖未窺全貌,但已對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嵋勝景,獲 得深刻印象。


70。普賢萬年寺

無樑殿內供普賢,
菩薩道場寺萬年;
洗象池邊猴眾戲,
佛牙貝葉信心堅。


萬年寺始建於公元四世紀,現存巍峨殿和無樑殿。無樑殿內供銅鑄普賢騎象寶相,並存有貝葉金剛經及所謂佛牙等佛門至寶。普賢菩薩端坐蓮臺,而蓮臺置於象背。白象四腳,另踩四朵蓮花。據云普賢像高達六米餘,重逾四十六噸,工程甚為浩大。


71。清音閣觀雙龍溪

兩水黑白峽谷奔,
雷轟雪捲勢驚人;
雙龍搶奪出山路,
匯為深潭在清音。


清音閣左右,有黑白二水,自深山高峽而來。上各有橋,名雙飛橋。水流湍急,奔騰而下,其勢若龍,故稱雙龍溪。閣後落差成瀑,閣前過橋至牛心石,相互沖擊,匯成深潭,蔚為奇觀,被稱為峨嵋泉峽第一勝景。


71。峨嵋金頂

雄踞西川難比高,
冷杉遭火盡焚焦;
重修金頂規模大,
但願樹根再長苗。


筆者於1987年再度應邀到西南交大時,沈大元校長舉行儀式,聘為顧問教授。物理系派研究生陪同再上峨嵋。此時已有纜車可抵山腰以上,接著步行登山。約兩小時,直達金頂。方知金頂不知何故曾失火燒燬,正在重建中。最可惜而無法重建的是山頂一片冷杉林,竟無倖免者。但見樹枝如黑炭,而無一片綠葉,不知樹根是否還能再發芽耳。因日麗天青,可以遠眺。東邊成都平原,如在盤底。西方遠處,雪山似在腳底。卻以空氣清澈而無法看到佛光,不免有憾。


72。樂山凌雲大佛

彌勒寶相坐凌雲,
庇佑舟船水上人;
洶湧匯流多災害,
鑿佛坐鎮避波臣。


四川樂山大佛,坐於凌雲山沿江削壁,高與山齊,近71公尺。鑿於唐代,費時幾近百年。凌雲山位於岷江、大渡河、青衣河三江匯合點上,相傳汛期岷江流急,合流處經常沖翻船隻。大佛鑿成後,因其內凹而使急流緩衝,遂得行舟安全。千餘年來,保全了無數人命。1985年,由西安交大焦善慶教授陪同,自峨嵋返回成都。中途經樂山時,棄車搭船,在大渡河中欣賞大佛全貌。然後上岸,巡禮一週,循佛像左右棧道上山,遊覽佛寺,再下山至腳底。棧道開鑿,別具匠心。沿途摩崖石刻,歷代詩文書畫,種類繁多。孩子們攀登佛像,躺於腳指甲上,興奮莫名。及車抵四川大型,已萬家燈火矣。


73。青城尋幽

青城天下幽,
盛夏若初秋;
迎面天師洞,
深山宜靜修。


青城山在灌縣西郊,為天下第五洞天,乃我國道教發祥地。道觀甚多,以天師洞即常道觀為最大,觀前弧形石階,氣勢雄偉,乃上山必經之處。天師洞後山,有棧道深入,風景優美。山中林木茂密,綠蔭蔽天,以幽靜清雅著稱。


74。望江樓

錦江北岸望江樓,
觀景憑欄美景收;
昔日遠行餞別處,
今朝消暑遊客稠。


四川大學大門外就是錦江。出校門右轉,步行約五分鐘,便是望江樓公園大門。筆者自1985年起,常到川大訪問。所以對望江樓公園也算比較熟悉。


75。女詩人薛濤

幼年失怙泯風光,
酬應詩詞聲譽揚;
創製紅箋當世重,
士林贈號校書郎。


薛濤(770-832)字洪度,中唐時代女詩人。幼年隨父宦遊成都。父卒,寡母無力還鄉。十六歲時,奉藩鎮召往侍酒,從而淪落樂籍。二十歲以詩名脫籍,隱居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。晚年在城內西北隅碧雞坊,建吟詩樓居住,其詩詞為後世所重。


76。薛濤井

深入竹林古井邊,
薛濤取水製詩箋;
浣花溪畔隱居地,
校書造紙在門前。


薛濤,中唐時代女詩人。創製深紅小箋,稱薛濤箋。望江樓公園有薛濤井,並立其塑像於井旁。紀念其取井水製詩箋。據考證,(張蓬舟編薛濤詩箋後記,1982年,四川人民出版社。)其實薛濤生前並未居住於東郊錦江邊望江樓,而元朝以前並無自薛濤井取水製箋之說。薛濤井乃明人附會,井旁吟詩樓則係清代中葉所建,與薛濤無關。薛濤箋應當是從浣花溪取水所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