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3年北京之旅組詩
60。1973年初進北京
乒乓撞擊國門開(1),
遊子探親訪舊來(2);
欲問京城特色物(3),
街頭巷尾語錄牌(4)。
註:
(1)1971年在漢城乒乓比賽時,中國隊邀請美國隊訪問,導至Nixon總統訪華,打開了中國對西方訪客的大門。
(2)經過二十五年隔離,西方國家,特別是美國,有許多內戰期間或更早出國的人,都想趁此機會回國探親。筆者只是其中之一,不過行動較快而已。
(3)在京一位親戚,有一次一同出遊時,問我北京有甚麼具特色的東西,美國沒有的。她的本意是要送我一些特產品,不想我脫口而出“語錄牌”,引起一場嘻笑。
(4)語錄牌,確實是中國特有,而京城特多。它是鋼筋水泥或磚砌的永久性標語牌,樹立於幾乎每一重要街道的拐角處。在大紅底子上,以白色大字漆毛澤東語錄。我覺得居然遍地都是標語牌,有點不可思議。親友指出如果我看到紅海洋時期的北京,這就不算甚麼了。
61。聯繫親人
當年戰亂遍神州,
離散家庭使人愁,
內外隔絕音訊斷,
至親重聚功德修。
新中國建立後,政治運動不斷,人民不敢與海外親人聯繫。時日既久,音訊隔絕,終至失去聯絡。筆者為少數早期回國人士之一,許多地方均有人拜託尋找親人。不過人海茫茫,談何容易。記憶所及,至少成功幫助了三家,直接或間接,皆學術界友人,亦緣也。兩家為父子團圓,一家為兄弟重逢,個人為此內心十分喜悅。
62。1973年逛書店
平生獨喜逛書坊,
偏遇神州不正常(1);
架上虛空無冊籍,
滿街語錄與胸章(2)。
註:
(1)文化革命期間,大陸社會很不正常。生產停滯,市面蕭條。書店除了複製的人像照片,基本上沒有別的印刷品。
(2)像章,上有毛澤東像的徽章,一般用來別於衣襟。
文化革命期間,中國大陸一個普遍現象,而少見國外報導的,就是書店。如所週知,全國各地大小城市都有新華書店。其他專業書店如外文書店,則只有大城像北京、上海等地才有。此外,也有一些小型書店在大學校園及高級賓館中。前者以學術為主,後者則偏重旅遊方面。
筆者1973年探親之行,一路自南至北,到過十座大小不同的城市。雖然都在東部,估計也能代表全國情況。各地書店的共同點就是空。部份書架可見馬、恩,列、史、毛著作,但大部僅有馬、恩,列、史、毛像。偶然亦有朱德、周恩來像。此外能見的,就是革命歌曲和樣板戲錄音帶及唱片,還有毛語錄及像章。更為可怕的,乃是聽說將民間抄家所得之書籍,直接送紙廠作造紙原料。
63。1973私訪清華大學
未經聯繫訪清華(1),
寂靜無人感肅殺(2);
學舍空窗顯破敗(3),
疑雲滿腹待追查(4)。
註:
(1)當時在國內,外籍訪客要進任何單位的大門,都需要事先聯繫。清華大學乃文革司令台,接待外人,非同小可。舍親認為既然我只不過想看看校園,他們可以和我一道走進去,不必先聯繫。他們夫婦都是五十年代初畢業於清華,對校園當然很熟悉。果然,由他們二位夾住我,大搖大擺進了清華南門。
(2)當時尚在文革期中,我們在校園逛了一圈,當然沒敢進入任一建築。首先,全校除了門衛,竟沒見到有人。看到了老校園草坪周圍的建築物,以及水木清華兩邊的對聯與荷塘。據說前幾年剷掉草地種糧食,成積不怎麼樣,又恢復草坪。沒看見上有那同所書清華園的老校門,但卻有一座極大的蘇聯式主樓。
(3)學舍,專指清華園最老的建築“清華學堂”。其時窗戶全被打破,只見空洞,破門上還掛著鎖,很明顯整座建築祇剩一空殼。
(4)當時由於文化革命,國內人民與外籍人談話,均有顧忌。既未有人對我仔細說明,我也未敢追問。後來我才知道,親友和我相處,每天都要會報的。我的疑團到1978年應邀正式訪問,在清華園住了三個月,才逐步弄清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