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清華
64。今日清華園
荷塘月色顯詩情,
水木清華見地靈;
新廈舊園能互輔,
人文科技總相成。
筆者於1978年應劉達校長邀請,到清華大學為臨時編組的研究班講半導體中的激子理論,全家在清華園內中一樓居住三個月。當時正在撥亂反正,重整校園,曾建議治理校河汙染並在校園種草覆蓋黃土等。劉校長亦時常以建設計劃徵詢,如是否應修復清華學堂、重建二校門,以及如何建新圖書館等。筆者向他建議的最高原則就是(1)不破壞老清華園原有建築,(2)盡可能以恢復舊觀為基礎,(3)在老校園範圍內擴建或增建,以保持和諧為主。可惜當時有許多人都認為高樓代表現代化,終於在南院宿舍區蓋了一座高樓,很煞風景。但1991年完工的擴建圖書館,卻完全不著痕跡,而內部現代化設施齊全,的確是高手作品,得的設計獎是真正的實至名歸,完全應該的。最值得慶幸的,就是沒有拆掉清華學堂建高樓。不過沒有拆掉清華學堂建大樓,總算萬幸。清華大學經歷的變化,由下面十首記述其大概情形。
65。清華大學滄桑
一.建校背景(1909招第一屆留美學童,1911建校)
縱容愚眛義和團,
導致聯軍犯玉鑾;
停戰條約皆恥辱,
求和賠款保皇權。
退銀庚子基金立,
留美少年才俊還;
創校京師尋地址,
前朝王府清華園。
二.學術重鎮(1927改為國立大學)
名師集聚清華園,
學術水平自不凡;
社會中堅多校友,
不虧建校近百年。
三.長沙臨時大學(1937)
八年抗日起蘆溝,
烽火頓時延九州;
岳麓山邊學業繼,
儲才建國聯大籌。
四.西南聯大(1938)
清華北大與南開,
聯校昆明育俊才;
地北天南幹材選,
奇花異果自然來。
五.院系調整(1952)
初期建國看蘇聯,
拆散大學院系編;
學術累積全不顧,
清華校史立新篇。
六.新竹清華 (1956招第一屆原子科學研究生)
清華建校在臺灣,
原子科學研究班;
發展堅持高水準,
幼苗成樹盛名傳。
七.文化革命(1966)
青年熱血滿胸懷,
豈料文革風暴來;
爭鬥棄學革命鬧,
清華竟作司令台。
八.撥亂反正(1976)
忽然打倒四人幫,
幹部走資再上場;
提倡國家現代化,
清華任務不尋常。
九.重建全科大學(1985)
工科院校傲同儕,
對外交流眼界開;
現代支援需要廣,
醫商文理待安排。
十.奔向一流(2000)
兩岸清華學術強,
全民期待更發揚;
欲達世界一流境,
研究創新載史章。
筆者於1956年在台北考入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,成為臺灣第一班碩士研究生。在校僅兩年即來美進修。為時雖短,卻深受影響。梅貽琦校長辦學,步步為營。建校之初,全校師生員工不到五十人,而大家相處很親近。清華眾多校友,皆為台灣社會中上層骨幹人物。他們對母校的愛護,對校長的尊敬,無形中表現了清華精神。再加以清華校友通訊的聯繫,使我個人時以清華為念,於1965年即返新竹母校,為暑期研討會講學。1978年到北京清華大學講學,在清華園住了三個月,吾妻為清華圖書館做些顧問性工作,孩子們也在附小和幼兒園上學。接著二十餘年,幾乎每年均應邀返國講學。每到北京及台北,必訪清華,心理上覺得個人和清華的關係十分接近。謹以上列八首,簡述清華大學在歷史各個階段的大致情況。
附錄:南洋徐持慶兄讀後特贈一詩曰
兩年受業百般情,
校舍師容日夕縈;
細寫清華抒妙筆,
瑤章十首獲佳評。